平博体育网址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当代广西】链接:https://www.ddgx.cn/show/88467.html

    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广西广投北部湾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供图

    北部湾畔,海风劲吹。83台白色风机矗立在防城港海面,叶片在海风中匀速转动——这是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创造了广西海上风电建设史上第一个下海测风、第一个核准、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并网发电、第一个全容量并网的5个“第一”。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每年预计可提供清洁电能约50亿千瓦时,满足近500万户家庭一年的基本用电,节省标煤约1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00万吨。

    这一里程碑项目,见证广西海洋经济从资源禀赋到产业优势的跨越。近年来,广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推动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形成“科技突破—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效益转化”的创新链条,绘就八桂向海图强的壮阔图景。

    从0到1的技术与工程创新

    在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中控室,实时数据大屏上的绿色曲线不断跃动,彰显了产业的活力:A场址70万千瓦机组年减排二氧化碳164万吨;项目建设期间攻克的岩基海床嵌岩施工工艺,创造了国内海上风电领域最快20天完成单台风机嵌岩基础、最快40小时安装1台风机、首个标段提前3个月全容量并网发电等多项行业纪录。这组数据背后,是广西打破“沿海但非海洋强区”的决心。

    技术突围,强化了项目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北部湾岩基海床、过境台风多等极端条件,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三桩导管架全嵌岩基础施工设计,通过249根嵌岩桩,将750吨重的风机导管架牢牢锚定在海底。“传统单桩基础在岩石海床根本打不进去,我们联合研发的分体式嵌岩平台、特殊嵌岩钻孔设备,实现了精准钻孔注浆。”广西广投北部湾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运维主管谢海龙说。

    令人欣喜的是,项目还攻克了高强度焊接、绝缘偏心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半湿式铝塑复合带海缆和铜铝柔性过渡导体海缆,优化了建设成本与能源转换效率。针对不同海域地质,团队量身定制海缆敷设方案,并研发轻型履带式挖沟埋设犁、岩基挖沟埋设一体机等设备,可高效破碎坚硬岩基,破解传统海缆敷设埋深不足的行业痛点。海缆敷设速度达2米/分钟,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系列创新让产业链磁吸效应加速显现,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先后落地广西,引入落地投资总额超30亿元,带动广西区内产值25.3亿元,形成从风机叶片、塔筒到海底电缆的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广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8.6%。”广西海洋研究院海洋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吴尔江表示,这种“龙头项目+配套集群”的模式,正推动广西从“装备使用地”向“装备制造地”转型,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广西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海洋新兴产业之一。

    北部湾临港产业集群描绘出八桂向海图强的壮阔图景。梁章晖摄

    “产学研用”协同矩阵激活新引擎

    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适用于小型无人机载的轻小型水深探测激光雷达GQ-23(以下简称GQ-23)在桂林发布。现场演示中,搭载这一系统的无人机仅用3分钟就生成了1万平方米水域高精度水底地形模型,展现出高效精准的探测能力。

    这台由桂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周国清教授团队历时13年研发的国之重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创下同类产品探测水深最深、体积最小、重量最轻、性价比最高等多项世界之最,荣获49项中国专利和11项国际专利,实现我国这类型设备从进口到出口的跨越。

    “相比传统船载声呐测量,GQ-23系统作业效率提升了5—6倍,成本降低约40%,而价格在同类产品中仅为国外的33%—50%。”周国清介绍。

    成果背后是广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支撑。通过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平博体育网址创新驱动专项资金、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等平台支持,科研团队建成了广西首条激光雷达中试放大线,推动实验室样机实现规模化生产,构建起“实验室+中试线+应用场”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目前,GQ-23已在广西完成380平方公里1∶10000比例尺水下地形测量,未来将在海洋测绘、防汛监测、海岸带管理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港口建设、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开发等提供技术支撑。

    从空中激光测深到水下智能巡检,广西海洋科技创新多点开花。今年5月起,广西科学院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迪团队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在钦州海域开启智能服务新模式。在龙门港海上养殖基地,它凭借高分辨率声学与视觉系统为网箱进行全方位体检,通过智能算法快速识别破损、生物淤积等隐患,推动传统养殖从“经验判断”迈向“智能决策”。

    创新平台矩阵是科技突破的“孵化器”。目前,广西累计认定45家海洋领域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广西海洋实验室等建设,形成“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十四五”以来,广西累计投入约4亿元资助向海经济科技计划项目,26项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奖,这些科技创新正持续激活向海经济动能。

    海洋新兴经济的未来路径

    “以风电装备为例,我们能造风机叶片却造不了控制系统。”吴尔江坦言,广西海洋新兴产业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产业链不全、创新投入不足、高端平台缺乏等短板,呈现小、少、弱的现状。

    面对这些突出短板,如何精准施策,推动广西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从“规模增长”向“精而优”转型?

    聚焦现实短板,短期内以重大项目和政策保障点燃发展“引擎”。加快推动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落地;推进北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促进防城港、钦州等城市组团发展,以点带面探索“港产城海”融合路径,还可探索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新兴产业,强化综合保障支撑。

    中期则强化港口升级与科技创新。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提升北部湾港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平陆运河。针对人才与创新短板,加大海洋人才培养、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广西海洋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发展,实施广西“科技尖峰”海洋经济行动专项促进成果转化,引进培育涉海领军企业,构建梯次衔接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着眼谋长远、塑优势,以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实现长期开放共赢。推动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养殖、智慧养殖转型,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培育“人工智能+海洋”“低空经济+海洋”等新业态,布局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产业。同时,深化与东盟在海洋科研、防灾减灾等领域合作;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纽带。

    从政策“输血”到创新“造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广西正以“蓝色引擎”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平陆运河即将通航、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容升级,这片热土必将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谱写更多广西篇章。(记者 徐云洁 通讯员 谢海龙)

    下一条:【平博体育网址】千年青铜“触手可及”!桂林理工大学解锁文化育人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