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博体育网址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链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sxjy/241008/1933011.shtml

    美育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没有高质量的美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美育教育部署要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围绕全面有效提升理工科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的总目标,全力实施“美育+”质量提升工程,将科学、艺术、人文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以美育学分为统领、美育通识课程为主体、学科美育课程为特色、美育实践课程为关键、美育评价建设为支撑的全方位、多维度、一体化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制度先行,打造“2+2+3+N+N”美育学分体系,最大化激发美育精神与人才培养相融相促的“乘数效应”

    坚持“五育并举”教育方针,聚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将美育课程纳入本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台《桂林理工大学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探索美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聚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其须修满2学分公共艺术通识课程+2学分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理工科专业)+3学分自然科学通识课程(非理工科专业)以上的美育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积极探索拓展N学分学科美育课程+N学分美育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矩阵,将学分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2+2+3+N+N”的美育学分体系,从学分修读顶层设计上为美育教育提供保障。

    二、课程主导,打造具有“三元合一”特色的美育通识课程体系,最大化实现传统美育课堂与数字美育课堂相融相促的“优势互补”

    牢牢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求,全面深化学校美育教学综合改革,结合理工科高校实际,将人文精神、艺术素养、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美育教育,形成了以“大学美育”“大学语文”“自然科学概论”为核心,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曲、书法、非遗类等50余门鉴赏及实践类公共艺术通识课程为重点,“大学生艺术团排练课”“美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等30余门美育实践课程为进阶,智慧树、MOOC等线上课程为延展的融合性、多层次、进阶式的美育通识课程体系。近年来,该校年均开设美育课程达200余个教学班,覆盖全体学生,并建成大学语文、大学美育等智慧树线上课程,将数字虚拟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学习样态。

    三、学科融合,打造突显“学科基因”的学科美育课程体系,最大化释放学科特色与美育教学相融相促的“要素价值”

    充分发挥美育高渗透性和融合性特点,积极融入多元学科因子,全面推进学科美育课程建设,面向全校开展学科美育课程建设立项,结合学校理工科学科特色,积极挖掘学科专业中“山、水、石、矿、地、海、天、空、园、林、桥”等美育元素,将其融入学科人才培养、课程大纲教案、课程评价考核,打造了以“大有色”学科美育课程群和“大生态”学科美育课程群为核心,“基础地质学”“水文学原理”“材料科学基础”“生物化学”等近20门学科美育课程为重点,跨学科美育创新课程为拓展的学科美育课程体系,最大化释放美育要素价值,赋能专业人才培养。

    四、实践浸润,打造“具身沉浸”的美育实践课程体系,最大化实现美育实践与学生成长相融相促的“创新发展”

    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依托,以美育精品实践项目立项为抓手,以学校艺术馆、地质博物馆、国学馆、艺术教育中心等美育实践平台为阵地,打造了集“讲、展、演、创、赛”为一体的美育实践课程体系。近年来,该校共设计打造美育实践活动品牌10余个,年均拨款100余万元,累计资助美育实践项目80余项,打造了包括中华美育精神颂《每朵花都会盛开》、群舞《当歌谣再次响起》、歌曲《漓江女儿美》、校园剧《穿越南极》等多个原创艺术作品,以及“出彩桂工·年度致敬”颁奖晚会、“精神的丰碑”原创沉浸式主题情景党课、“歌声飘过一百年”青春歌会等大型原创校园美育精品活动,获得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五、评价引领,打造“1+N”美育课程评价体系,最大化激活学生审美体验与创新活力相融相促的“价值建构”

    坚持以“常态化”美育课程评价为基础,打造以“生活化”美育课程作业、“成果化”美育课程汇报展演、“体验化”学科美育实践活动、“多元化”美育精品实践活动等为重点,以生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共评为保障的学习过程评价与创作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元主体评价,将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高度融合,既关注学生第一课堂美育学习效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文艺实践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和创新活力,引领学生在情境性、主题性、任务化、项目式美育课程及实践中实现深度参与和价值建构,提高学生审美体验和美育实效。

    上一条:【广西日报】追寻、传承!这里处处有“大年”

    下一条:【学习强国】【教育实践】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开启青春“心”旅程